美好的人生在创造,我尊重前人,学习前人,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但我绝不照搬别人现成的老套。我就是我,任你用什么眼光看我,我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991年,位居世界500家最大公司前列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投资目光移向东方,继而在对中国37个汽车厂家详细考察、筛选后,毅然地选中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1992年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杯公司和通用公司两家企业的合作之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决定合资生产国际90年代最新产品S10系列轻型轿卡车。即时,58岁的公司总经理赵希友开心地笑了。
危机——新时代的开始
“需要是发明之母”。有迫切需要的人类自会把过去被认为不可能的变为可能,把危机变为新时代的出发点。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敞开了国门。当时身为沈阳农机汽车工业局副局长的赵希友,作为出国考察团的一员,他详细考察了“奔驰”、“福特”、“克莱斯勒”和“丰田”等驰名全球的汽车公司。每到一处他看得越多,心上的压力就越重。在日本,他看到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汽车大国,到处是华美的无尽的汽车流,一流的涂装,无懈可击的造型和工艺。在参观丰田公司的现代化装配车间,观看展览厅播映的录像时,他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日本人早已用计算机设计汽车了,而我们……”
他在惊叹中感到内疚,但这并非自卑和嫉妒,而是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激荡!他在对比中极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但这并非困惑和消沉,而是信念与希望之火在点燃。
他忘不了1962年沈阳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卧龙”牌两吨半载货汽车,由于先天不足下马停产;
他忘不了1978年全国第一个质量月,沈阳汽车因低劣的质量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严厉批评;
他忘不了1980年全国计划会议认为沈阳汽车半台也不能列上计划,因为国家至今还没有看出沈阳具备生产汽车的能力的“定论”。
难道我们真的笨、真的没有能力、真的生产不出象样的汽车,无法使在低谷中徘徊了20多年的沈阳汽车工业焕发青春吗?!赵希友,这个关东硬汉终于在反复探问和思考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弊端,不仅表现在汽车生产技术上,更重要的,是生产组织过度分散,要想参与竞争,必须搞专业化大生产!
1984年,赵希友在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将《关于撤销农机汽车工业局组建沈阳汽车工业公司的请示》郑重地递到市长手中。
“后年就是世界汽车诞生100周年了。我们被发达国家甩后50多年,如果再象过去那样搞下去,我们不是半路饿死,就得是被碰的头破血流,还谈什么发展?允许我搞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吧!”市长望着执拗中透着豁达,随和中显出坚韧的赵希友,踱着的步子突然停了下来,坚定地说:“你勇敢地去试验吧,市里支持你”。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托拉斯”企业——沈阳汽车工业公司,象部庞大的机器开始隆隆运转了。仅用1年零8个月,就奇迹般地实现利润2.6亿元,相当于一年收回一个同等规模的汽车公司。仅4年时间,沈阳汽车行业就由原来弱小的、分散的地方工业,一跃成为全国八大汽车制造企业之一,沈阳汽车工业的新时代开始了。
创新——企业活力之源
创新,是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动力,而推动创新的最大贡献者就是企业家。
1984年3月,赵希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让沈阳汽车工业从行政的序列中走出来,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重新组建成企业性实体公司。随后,又在全国首开4个风险性改革项目:
1984年,针对企业经营者的责、权、利无法统一的痼疾,赵希友大胆地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试验。首先招标的是微利的沈阳汽车汽油泵厂和已多年亏损的沈阳市汽车轴销厂。
“租赁是什么?那明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赵希友,你把好端端的社会主义企业交给个人经营,这还叫社会主义吗?”一位衣冠楚楚的大学教授指着他的鼻子尖责难。“赵经理呀!我在旧社会挨过资本家的鞭子,好不容易盼到了解放。虽说咱厂子穷点,可你也不能把厂子交给资本家呀!”一位年逾花甲、脊背微驼的老工人怀揣招标启事如泣如诉。
悲剧、闹剧、丑剧、荒诞剧、活报剧,一幕紧接一幕。然而,合同、责任、效率凝成的合力推动着企业起死回生的命运齿轮。终于,凌方遒、费忠凯从对手中林的竞争中坚定地走出来,双双成为中国工业企业中首批实行租赁经营的承租者,
1986年9月,赵希友在总结租赁经营的基础上,分别在4个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这在我国企业中尚属首次。这项改革对搞活大中型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年同期,在赵希友的主持下,公司对下属的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了破产倒闭处理。这项改革,对国家《破产法》的出台起到了探路作用,使吃惯了国家“大锅饭”的企业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1988年5月,公司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筹备,勇敢地把沈阳汽车工业公司改造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规范化的大型股权式企业——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售1亿元人民币股票。创办大型股份企业在全国又是首次。这一大胆尝试刚一出现,立即引起国内经济界、舆论界的密切关注。敏感的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们纷至沓来,镁光灯、摄像机、麦克风把赵希友这位敢闯敢干的关东硬汉团团围住……
消息印成了文字,化作了电波,惊动了世界。日本东京新闻社迅速报道了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世界著名的日本证券株式会社立即向金杯公司发来电传,代表客户询问购买金杯股票的有关事宜;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郡是产业株式会社也派出代表,专程赶到沈阳参加了金杯公司成立大会;美国UCF公司总裁何可宗先生和经理戴相国先生专门从美国总部发来了贺电。
1991年,在赵希友的指导下,公司有关部门一方面总结租赁的经验,一方面着手制定一种进一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承包经营合同。不久《分档递增自主选择分配法》诞生了。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公司所属48家工厂的经营者即与公司签订了新一轮的承包合同,各单位出现了生产经营蒸蒸日上的喜人形势。
改革给金杯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使金杯的产品技术水平、工艺制造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使昔日没有竞争能力的沈阳汽车工业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形象。
1992年金杯公司生产汽车41636辆,总产值25.15亿元,利税3.26亿元,销售收入34.15亿元,位居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35名。金杯汽车成为振兴沈阳经济的支柱产业。
金杯公司与通用公司合资生产的首批S10型轿卡车已经下线;金杯公司与丰田公司合作、与香港华晨财务集团合资生产的金杯SY6480(海狮)系列轻型客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深受用户青睐。
人格——企业家的风骨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仅有才干是不够的。一些人在事业上的失败,往往并非缺少才能,而是人格欠佳,失去了人心。
赵希友成功了!
9年来,他不仅敢为天下先,勇闯改革路,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多个带有风险性的改革项目,而且潜心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他先后撰写了100余篇文章,其中近50篇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论文,赵希友被理论界誉为“实践着的理论家”。突出的改革业绩,深厚的理论知识使他屡获殊荣: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专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全国优秀企业家……1993年又光荣当选8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希友,这位从制酒工人的儿子成长起来的总经理,在鲜花、掌声、仰望的目光中;在缀满奖章、绶带、称号的礼遇中,却居功不傲,以“吾日三省吾身”的克己风范,刻画了一名中国企业家的风骨。
在有些人看来:“有了位子,房子、票子、孩子都不成问题”。且看现实中的赵希友如何呢?
房子——
赵希友一家七口挤在昏暗、潮湿、狭小的一层套间房子里,一住就是8年。1987年,公司的效益好了,盖起了新楼。当公司其他领导都迁入新居后,他才按标准住进组织上分给他的一套房子。
票子——
1987年,市政府为了表彰他对振兴沈阳汽车工业的贡献,授予他“振兴沈阳奖”,并发给他5000元奖金,他却把钱分给了270名在总部工作的同志和部分在基层企业贡献大的职工。
1988年,金杯因获市政府颁发的“振兴沈阳奖”而得奖金1万元,公司将其奖给30名有突出贡献的职工,赵希友却把他那份奖金转奖给宣传处。因为几年来,他们为改革的成果做了大量的舆论宣传工作。他在回答记者为何不拿应得的奖金的提问时说:“我曾与一位副市长开玩笑,说我若是在私营企业干,一个月能挣1万元,副市长说他相信。为了钱,我可以上街卖烤地瓜,然而这绝不能成为我的事业。一个人为官活着或为钱活着那太无聊了”。
孩子——
创办公司以后,赵希友在领导班子会上宣布一条纪律:凡公司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女不准进公司下属的热门单位。
1990年初,金杯决定组建财务公司,原则是从各厂的财务人员中选拔。赵希友的儿子从财会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公司下属工厂当会计,表现很好。儿子自然愿意到财务公司工作,领导也愿意接收。但是,赵希友却找到该公司负责人诚恳地说:“别人可以去,唯独我的儿子不能去……”。
赵希友认为:干部如果以权谋私,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他本人丧失人格,迟早垮台,更重要的是会给生机勃勃的改革事业造成人为的阻力和羁绊。赵希友的座右铭是:工作上永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永远不脱离群众。在生活中他廉洁自律,而对于工作则是全身心地投入。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早已把自身的命运与金杯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赵希友,毕生的大事就是早日让金杯汽车跑遍世界。为了实现这个梦,他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58岁的赵希友,鬓发已过早地花白了,而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在企业改革的波涛中搏击。他在争分夺秒地利用有生之年深入进行改革的试验,做一名世界第一流的企业家——这就是赵希友这位改革先锋的使命。